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壮阔征程中,在国家东西部教育协作发展的深情召唤下,李立成告别北京城,远离舒适圈,放弃清闲的退休生活,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和对西部建设的深情厚谊,踏上了援建新疆教育事业的征程。
作为万千援疆教育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援疆”二字的分量。将自己微弱的光芒播撒在这片古老辽阔的西部热土上,让自己对教育事业清澈的爱流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满腹语音文字语法,半生国际中文情怀
从山东大学读硕士到浙江大学读博士,李立成所学的专业一直都是汉语史,主要研究对象也都是古代文献。1995年从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李立成到北京语言大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在这里,他第一次听到“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这句话,瞬间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了崇高的用武之地,极大地激发了他教学的热情。
他勤奋刻苦地钻研学科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很快就成为了骨干教师。曾先后赴新加坡、英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进行短期教学,主持汉语考试,培训汉语教师。
由于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他又被学校选拔到了管理岗位上,先后担任了研究生处处长和汉语学院院长。汉语学院是北京语言大学最大的留学生本科学历教育单位,当时同期在读本科留学生有1600多人。
展开剩余90%受孔子学院总部派遣,李立成从2010年到2016年作为公派汉语教师在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工作了6年。2017年到2021年在澳门理工大学担任访问教授。
除了担任汉语教学工作以外,李立成还参与了孔子学院以及孔子课堂的夜校教学,参与组织当地的汉语桥比赛、汉字书法和作文比赛等工作,有时还要去中小学和社区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中国文化活动,教书法、写春联、包饺子、做春卷、教太极拳、为当地汉语教师做讲座介绍汉语知识等。
“那些年的海外工作经历酸甜苦辣样样都有。2011年我经历了新西兰南岛大地震,幸免于难,断水断电,住了半年多的帐篷。在澳门工作期间经历了新冠疫情的艰难时刻,由于学生分散在世界各地,时区不同,有时要在半夜空无一人的大教室里上网课。”李立成感慨地回忆道。
(图为李立成(中)在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校园教授太极拳。)
去沿海是锦上添花,去新疆是雪中送炭
2022年,克拉玛依校区新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并进行首次招生。作为克拉玛依校区新增设的一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面临建设经验匮乏、培养体系不成熟、师资不足等问题。
2022年,教育部确定北京语言大学承担对校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对口援建工作。李立成成为首批对口支援教师中唯一的一位银龄教师。“我就报名,说有需要我就去吧。”李立成缓缓说道。
2023年3月底,63岁的李立成来到校区,他没有更多的时间来适应新环境,迅速地对接工作。“这些年来,中国内地大学异地办学主要是去南方沿海开放的城市,像深圳、珠海这些地方。但是中国石油大学与众不同,来到新疆在克拉玛依建设一个新的校区,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举措。”
“这不仅为克拉玛依这座石油城市和新疆直接输送内地人才,建设发展边疆,而且使学校的发展深度融入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国家战略当中。去沿海办学那是锦上添花,来新疆办学则是雪中送炭。对我个人来说也是如此。”李立成深情地说。事实证明,远水也救得了近火。
(图来自北京语言大学新闻网,左二为李立成)
立本赋能厚植学魄,深耕理念培育慧心
李立成秉持着“我觉得我们确实有责任、有义务要让学生能够成才”的教学理念。他也正是以这样的情怀来教授学生的。
语言学的课程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且相对文学的课程来说显得比较枯燥。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李立成“忽悠”学生说:“语言是我们每个人的核心能力之一。学习语言学的课程可以让大家更加自觉、更加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语言学的课程一半是人文社会方面的内容,一半是自然科学的内容。在语言学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培养你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他结合这两年特别火的大语言模型,鼓励学生向语言学方向发展。“语言是人类智能的载体,语言研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大语言模型,实际上是解决了我们的语言生成问题。”
在激发学生对课程兴趣的同时,李立成也希望能够培养和锻炼独立思考的思辨能力,而不是只依赖于别人评判的简单对错。“最重要的就是要养成批判性的思维能力,能力是最重要的。”
在现代汉语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李立成每周都会给学生出一些思考题。这些思考题有的是针对教材表述有问题的地方,有的是结合着最新的语言现象,有的是结合着与新疆有关的语言现象,也有一些涉及思政方面的内容。这些思考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旨在引导学生们去观察思考一些有意思的语言现象,学会提出问题。
李立成给学生们指出《现代汉语》(黄廖本)教材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如果只看书呢,可能会完全相信书上所说的那些话。可是,经过我们仔细分析呢,那么他就会发现,原来书上讲的不一定都是对的。”李立成说,“我在教学中所做的细读文本这一点,可能也是吸引学生的一个地方。”
现代汉语课讲到外来词部分时,李立成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收入“拜拜”这个外来词,并增加了一个读音bái。释义为:①再见。②指结束某种关系:因为性格不合,两人就拜拜了。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现代汉语已经有“再见”这个词语了,为什么还要再接受一个同义的外来词?给汉字“拜”凭空增加一个字音 bái,使它变成了一个多音多义字,这样做是否合适?能否按照字母词的方式直接写 bye-bye 呢?如果允许字母词掺杂在汉字中使用,是否也应该允许汉语拼音与汉字一起使用呢?
现代汉语课讲到修辞部分时,李立成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赛里木湖被称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这个比喻为什么效果很好?好在什么地方?其中的“最后”是时间上的“最后”,还是空间上的“最后”,还是兼而有之?请大家查阅赛里木湖的民间传说并结合赛里木湖的大气水文知识来思考上面的问题。
“实际上甲骨文中形声字的比例只有20%多,能够占到60%以上的是假借字。金文时期的形声字大约占到了50%。到了小篆时期,形声字才占到了80%以上。如果以形声字的比例来看文字体系的成熟度,恰恰说明甲骨文不是一个成熟的文字体系。”
这样的思考题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思辨能力,还增加了课程的趣味。
伯特兰.罗素的教育理念认为被动接受现成的观点是危险的,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教会我们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他主张教育需打破盲从,认为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避免被偏见或权威左右,形成真正的认知能力。而《孟子.尽心下》中也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
汉语教材常常是多年不变的,而语言又在时刻变化着,这就要求教授者要跳出课本,不断更新旧有知识,做到胸中笔墨“日新月异”。而李立成也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践行他的育人理念。
正是有着这样的育人理念和教学方式,李立成的现代汉语课程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李立成老师是我们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克文理学院党委书记何汉挺向前来参加为“疆”来援疆高校育人联盟成立活动的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倪海东介绍说。
“我估计呀,学生们喜欢这门课呢,可能是在这课上呢,他们确实得到了一点思辨方面的训练。”李立成说。在李立成的课堂上,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得到了训练,不再盲从教材上的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认知。老师不再是不可违逆的权威,而是一名耐心的引导者和学生的“伙伴”,真正地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图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文理学院/文化艺术学院官网)
油城终成丝路枢纽,中外同文再写新篇
“我以为我的国际中文教学生涯随着退休的到来就彻底结束了,没想到在这里又干起了老本行。”李立成笑着说。
2023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中亚留学生,鼓励他们为推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同年,校区重启留学生招生工作。在回信精神的带动下,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师资出现短缺。学院领导得知李立成曾经多年从事国际中文教学工作,很有教学经验,动员他参与到留学生教学工作中。
李立成承担三班的阅读课教学,他认真备课,每次课的课件PPT都达到70-80张甚至更多。教学节奏既紧凑高效,又张弛有度。讲练结合,内容饱满。李立成有时把毛笔和水写布带到教室,用它来示范并纠正学生在上一次作业中写错的字,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汉字美感的来源。
在语音语调的训练中,李立成使用ng音模拟各种声调组合,让学生体会汉语声调的存在并加以模仿。他还指导留学生学习使用微信“语音转文字”的功能来练习单句,要求学生回去自己练习。如果文字转出来和课本上的句子完全相同,那就说明学生的语音语调基本过关了。
教育部规定,留学生必须取得汉语水平考试四级合格证书,才能入系学习本科专业。由于这些留学生到校的时间比较晚,而距离汉语水平考试的时间又很紧,
李立成就充分利用每一次课的时间加入一点汉语水平四级考试的练习题,让学生尽早熟悉四级考试题型。最终三班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是最多的。越南学生陶明贤补充说,“我的阅读部分得了满分。”
(李立成与三班同学的合影)
李立成还注意通过语言教学向留学生宣传中国的国际形象,改善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努力讲好中国故事。“继续努力”也是李立成跟学生在微信上交流的时候最常使用的一句话。李立成鼓励留学生努力学习,努力向中国同学学习。“你们看,在校园里一早一晚都能经常看到中国学生在大声地朗读外语。正是由于中国人这样努力地学习、努力地工作,才使得中国的发展有了今天这样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他说。
在学习词汇“需要”时,李立成自然地扩展领读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有个留学生眼睛一亮,询问老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很多人都在那里照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李立成向学生解释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克拉玛依发现了石油,就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员和工人来这里工作,这里就成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那时很多人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克拉玛依从一个戈壁荒漠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中国现在还有一些贫穷落后的地方需要年轻人去建设,我们希望我们的毕业生也能够像老一辈人一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去建设它,去发展它。希望你们回到你们自己的国家,也能把这种精神带回去,去建设你们的国家。”
循循授业心倾笃实,虚怀若谷厚养教风
在教学风格上,李立成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亲和谦逊的待人性格。
无论是在课堂上的PPT讲解还是课后布置的日常作业,只要有同学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他都会一一进行解答。哪位同学发现作业里的一点错误,他也要在群里感谢指正。
一次课后练习题中,一道问题的题干误将宾语打成了主语,有几位同学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在课后告知了李立成,他得知后便立刻在班级群中提醒大家注意这个错误,同时向大家道歉并向这几位同学表示感谢。他用这样的方式向同学们示范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是会得到他人的谅解和尊重的。
李立成鼓励学生们积极地提问,他在课上课后经常收到很多同学的提问,有些他会当面解答,有些时间不够的会继续在微信群里进行解答。班级群里一段段解答文字伴随的往往是一条条参考文献的链接。
李立成对学生是特别没有老师架子的。
每次学生发邮件交作业,他都要给每个同学回一句:“作业收到了,谢谢。”在语法专题课每周练习参考答案上,他会在简答题的参考答案后注明“根据XXX、XXX、……等同学的答案改编。谨致谢忱!”以此鼓励学生认真回答问题。
在课堂上,可以说,没有学生见过他冷脸的样子,面对学生,他永远是笑意盈盈、笑声朗朗的。他的学生们都感慨:“李立成老师真是一位忠厚长者!”
除了对本专业的学生倾囊相授,李立成还特别欢迎其他专业的学生选修他的课或者来旁听,在他看来,人文情怀应该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无论学的是什么专业。
“你一个人,毕竟不光是要做一个机器,做一个螺丝钉,将来我们还是要有自己的生活。”李立成说。
他拿医生举例道:“你没有人文关怀,也没有人文情怀,你怎么去做一个真正的医生?你光是治病,你不能救人的。我们现在的石油行业跟这个好像距离远一点,但是道理是一样的。科技的发展最终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李立成不愿意把学生抓得很紧,上他的课,更像是与一位仁厚博学的长者对话。学生们喜爱他到什么程度呢?他几乎从不点名,学生们也从不缺席。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他深情寄语:“你们是未来的希望。你们将是‘筑牢’的一块块基石,‘润疆’的一株株杨柳。”
随着校区招聘教师的陆续到位,李立成把已经上过几轮的熟课让给新来的青年教师,并且无私地把自己的课件、题库以及参考资料电子版都拷贝给了她们。
李立成作为银龄教师重返讲台,是西部教育沃土上不灭的星光。银龄教师们胸怀赤诚,甘将余热化春晖,让教育的根脉更深、枝叶更茂。岁月沉淀智慧,银发闪耀担当,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师者仁心,续写着育人篇章的无悔荣光。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 周丽 杨宇森 李枝枝
来源:中国日报网
发布于:北京市贵州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