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历史是最好的剧本,因为它够真实,够魔幻。
但我觉得不对,历史,尤其是某些具体的人和事,其实是世界上最硬核的RPG。
没有S/L大法,没有二周目,你的每一个选择,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直接导向一个不可逆的结局。
更残酷的是,这游戏没有暂停键,时代的滚滚车轮就是最强的后台脚本,它会强制触发剧情,强制你做出选择,然后把你锁死在一个名为“命运”的结局里。
就像1962年那个春天,彭德怀递给浦安修的那半只梨。
那不是梨。
那是一个大型剧情杀的QTE(快速反应事件),是一个会直接决定结局走向的关键对话选项。
而他们,在那个瞬间,选错了。
或者说,在那个版本的游戏规则下,他们根本没有正确选项。
1.
我们先把时间线拉回到游戏的开局,也就是新手村阶段。
1942年的延安,环境艰苦,但人心是热的。那时候的彭德怀,44岁,事业线拉满,战功赫赫,但个人生活技能点基本没点。一个能穿着大衣枕着马鞍睡觉,一碗高粱米就能打发一顿的男人,你很难指望他有什么罗曼蒂克。
这就是他的初始人设:一个顶级战士,但情感面板几乎是灰的。
然后,游戏的第一个关键NPC,陈赓,上线了。
陈赓的任务,就是给这个顶配战士号,开启“情缘系统”。他用的方法也很经典——“设计一个偶遇”。
一场排球赛,一个叫浦安修的姑娘,北师大毕业的高知女性。
这在当时是什么概念?这就是在一个主打近战肉搏的游戏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既有顶级智力属性,又有敏捷身手的稀有角色。
彭德怀这种直男,注意点也很奇怪,排球“嘭”的一声撞网,他注意到了。这大概就是直男的“事件驱动式”注意力。
接下来的剧情,就跟所有RPG的开篇一样顺滑。
握手,散步,聊天,从教育聊到救国。你会发现,两个顶级玩家的交流,往往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他们不聊风月,只聊版本理解和攻略打法。然后,气味相投,三观契合,直接跳过各种繁琐的前置任务,光速结婚。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两个人的结合,本质上是一种“团队契约”,是两个强大灵魂决定组队,共同对抗这个名为“战争”的世界BOSS。
从抗日到解放,再到跨过鸭绿江。一个是前线总指挥,一个是后方中坚。他们的沟通靠的是公文背面的几行字,维系感情的,是一张被磨毛了角的合影。
讲白了,这就是一对顶级开荒搭档。他们不需要天天腻歪,因为彼此都清楚,自己正在打的,是最高难度的副本,任何一点分心都可能导致团灭。
直到1962年,游戏版本大更新。
这次更新,没有加强任何角色,而是给整个服务器上了一个名为“时代”的超级Debuff。
2.
这个Debuff的效果非常简单粗暴:它会污染你的人际关系,扭曲你的言行举止,让你曾经最坚固的信任,变成最致命的弱点。
所有人都被卷进去了。
彭德怀,作为游戏里最刚猛的T,第一个被集火。他受到的伤害,开始不可避免地传导向身边的人。
于是,那个最经典、也最无奈的选择题出现了:是坚守阵地,看着AOE伤害波及队友;还是主动解散团队,让队友脱战自保?
1962年的那个春天,他们选择了后者。
在吴化文的宅院里,几个老同志当见证人。这场景,与其说是家庭会议,不如说是一次“团队资产清算和契约解除仪式”。
屋里安静得可怕,屋外麻雀乱叫。这种环境音的反差,就是顶级游戏设计师最喜欢用的手法,用最日常的BGM,烘托最撕心裂肺的剧情。
然后,高潮来了。
彭德怀拿起了桌上的梨,用那双在战壕里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手,极其熟练地削了个干干净净。
然后,一分为二。
这个动作,就是那个致命的QTE。屏幕上闪烁着两个大字:“分、离。”
浦安修哭了,但她还是接过了那半只梨。
旁边的杨献珍,作为“观战玩家”,急了,小声提示:“别吃。”
这是什么?这就是队友在关键时刻给你的最后建议,告诉你这个选项按下去,可能就再也回不了头了。
但浦安修的回答,击穿了所有人的心理防线。
她说:“我欠他的,不能再欠。”
说完,她吃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博弈论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沉没成本”的追认。她认为,在这段关系里,她已经承载了太多,如今到了必须切割风险的时刻,她选择用一种仪式化的行为,来了结这份“亏欠感”,完成对自己的心理交割。
她吃了,代表她接受了这个“分离”的契约。
但最魔幻,也最让人心碎的一幕发生了——彭德怀自己那半,始终没动。
一个主动提出“分梨”的人,自己却拒绝完成这个仪式。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他虽然按下了“解散团队”的按钮,但他的内心,其实根本没同意。他只是在用一种最刚烈、也最笨拙的方式,把所有的选择后果,所有的“罪”,都揽到了自己身上。
他是在说:你走吧,我来殿后,这个团队的解散责任,我一个人扛。
这一刻,这个所谓的“分离仪式”,变成了一场单方面的“放逐”。
浦安修以为是和平分手,是风险对冲。但彭德怀上演的,是一场自我牺牲。
一个吃了梨,一个没吃。
一个以为是结束,一个却用不吃来证明,这事儿,在他心里,永远不算完。
说真的,这事儿就离谱。
3.
然后,就是长达十二年的“剧情锁”。
两人再未相见。这在游戏里,叫作“关键人物离队,相关任务线永久关闭”。
彭德怀的最后岁月,是在病床上度过的。直肠癌,剧痛,但他拒绝打麻药,理由是“给国家省点”。手术前夜还在担心病历“浪费纸张”。
这是一个硬核玩家最后的倔强。他的血条快空了,蓝也耗尽了,但他还在计较装备的耐久度和背包里的消耗品。因为在他那个版本的世界观里,所有的资源,都是公会的,都不是自己的。
浦安修呢?她托人送去棉被和草药。
没有一句话。
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大概是一种“无能为力”的旁观。就像你在玩一款策略游戏,你最重要的英雄单位在地图的另一端,被无数敌人围攻,血条狂掉,而你的所有部队都被定在原地,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什么都做不了。
所有的操作,都变成了灰色。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的血条,清零了。
噩耗传来,浦安修坐在屋里,把当年那只梨剩下的果核,握到指节发白。
她手里攥着的,是当年那场失败QTE后,系统留给她的唯一“纪念品”。
这玩意儿,不能加攻,不能加防,唯一的属性,就是“持续性精神伤害”。
4.
时间快进到1978年,游戏版本再次更新,服务器维护结束,开始“拨乱反正”,给蒙受不白之冤的玩家恢复名誉。
彭德怀的追悼会,浦安修去了。
她穿着深灰色呢子大衣,一步一步,走得缓慢但坚定。她盯着遗像,嘴唇动了动,什么也没说。
那个时候,她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当年的那个选择,到底错得有多离谱。
仪式结束后,她没回家,直接去了海军医院,找当年的另一个“见证人”——杨献珍。
两位老人在病房里,沉默对视。
最终,浦安修开口了,声音轻得像风:“当年我不应该吃梨。”
这句话,就是玩家在通关“坏结局”后,回到论坛写下的第一句忏悔。
“我错了,兄弟们,那个选项不能选。”
杨献珍的回答很温暖,也很官方:“过去之事,不必再添重担。”翻译一下就是:别想了,那是个必死的局,你怎么选都一样。
但浦安修接下来说的话,把整个事件的悲剧性,拉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她颤抖着说:“可他一直没咬那半只梨。”
这一句,才是真正的通关总结。
她终于明白了。那不是一次对等的“分离”,而是一场不对等的“成全”。她以为自己是在止损,但对方却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她支付了所有的解约金。
这真的很重要。我是说,这事儿真的、真的很重要。
彭德怀的日记里写过:“世事无常,惟愿清白。”
他用不吃那半只梨,保全了自己感情上的“清白”。他告诉所有人,尤其是告诉浦安修:这不是我的意愿,我没同意。
而浦安修用吃下那半只梨,换来了自己身份上的“清白”,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成功地与“风险”划清了界限。
两个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清白”。
代价是,他们永远地失去了彼此。
(当然,这种比喻可能有点缺德,但你懂我意思)
最后,浦安修把那颗干瘪的梨核,轻轻放在了他们年轻时合影的影集里。
那个梨核,早就没了水分,却锁住了时间。
它就像很多游戏里的传奇道具,背后都有一段史诗级的剧情。当你把它悬停在物品栏里,下面会弹出一行灰色的小字,写着它的故事。
这颗梨核下面会写什么呢?
大概是:
“一个无法挽回的选择,以及长达一生的……遗憾。”
我们为什么会对这样的故事共情?
因为在人生的这款游戏里,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吃过那半只属于自己的“梨”。
我们都曾在某个关键的节点,做出过自以为“理性”、“正确”的选择,然后用余下的半辈子,去咀嚼那个选择带来的、无尽的苦涩。
这才是历史这个硬核RPG,最迷人,也最操蛋的地方。
它用无数人的真实悲欢告诉你:
人生没有攻略,因为你玩的,永远是删档内测服。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贵州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