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的陈女士,已患糖尿病9年,最近体检后的报告吓了她一跳: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高达10893 mg/g!这远远超出了典型糖尿病肾病的范围(一般超过300 mg/g就已经是“大量蛋白尿”)。更令人疑惑的是,她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高达115 mL/min/1.73m²,即肾功能处于正常水平。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不是大家说的糖尿病肾病吗?
细致分析:疑点重重,医生不敢掉以轻心
住院后,医生对陈女士进行了系统评估,发现多个不符合典型糖尿病肾病的特点:
1.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DKD患者通常合并DR,但陈女士眼科检查一切正常。
2.尿蛋白短期内快速升高
DKD的蛋白尿通常是缓慢进展,而陈女士的UACR短期内飙升,提示其他肾病可能。
展开剩余81%3. 肾功能正常
eGFR 115 mL/min/1.73m²(糖尿病肾病通常伴随eGFR下降)
4.无其他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这些"红色警报"提示:很可能不是单纯的糖尿病肾病!
检查追踪:“真凶”原来另有其人
1.尿蛋白显著升高。
2.血清白蛋白降低,并检测出PLA2R抗体阳性。PLA2R抗体是一种特异性很强的自身抗体,主要见于原发性膜性肾病。大多数糖尿病肾病不会出现这个抗体。如果检出PLA2R抗体阳性,很可能提示肾脏问题的“罪魁祸首”并非糖尿病本身,而是膜性肾病。
3.排除由感染(如乙肝、梅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药物或重金属中毒等引发继发性肾病可能。
最终诊断结果:陈女士是原发性膜性肾病,糖尿病并不是她肾脏出问题的“元凶”,而只是“旁观者”!
糖尿病患者蛋白尿≠ 一定是糖尿病肾病
典型的糖尿病肾病(DKD)的特征
糖尿病肾病(DKD)的诊断标准
1.持续性蛋白尿:
(1)随机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30mg/g或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30mg,并需在3-6个月内重复检测3次,至少2次达标。
(2)需排除感染、剧烈运动等干扰因素。
2.肾功能评估: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²,且持续超过3个月。
3.病理诊断依据:
肾活检显示典型糖尿病肾病改变。
典型的DKD临床表现包括:
1.长期糖尿病史;
2.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3.白蛋白尿为主,通常无血尿;
4.蛋白尿发展缓慢;
5.肾功能随着进展慢慢受损(eGFR下降)。
哪些特征需要高度警惕其他肾病?
1.出现活动性尿沉渣(红细胞、白细胞、细胞管型等);
2.eGFR迅速下降;
3.UACR迅速增高或出现肾病综合征;
4.给予ACEI或ARB治疗后3个月内eGFR下降>30%;
5.肾脏超声检查发现异常;
6.顽固性高血压;
7.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的症状或体征。
治疗回顾
1.饮食方式调整:予以严格限盐、低蛋白饮食。
2.血压与水肿管理。
3.药物调整:予以非奈利酮、达格列净等。
4.个体化中药调理。
核心提示
1.糖尿病+蛋白尿≠一定是糖尿病肾病,需全面排查!
2.精准诊断,才能精准治疗。肾脏健康,不能光凭字面印象!
3.如果发现蛋白尿异常或肾功能变化,尽早到内分泌科或肾内科进一步检查,别只当成“糖尿病的普通并发症”!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内分泌科
科室以优化的纯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案,结合中药烫熨、熏洗、针刺、艾灸、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诊治各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荣获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特色杯”、评为“中医特色最明显的科室”,获“广东省中医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优势病种如:
1.采用“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指导糖尿病诊疗;
2.依据“因消致痛”理论,中医综合方案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
3.采用中西医、内外法结合治疗糖尿病足;
4.“温阳利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
5.运用“扶阳运枢”理论治疗代谢综合征;
6.运用健脾行气、润肠通便法改善糖尿病胃肠病;
7.中医内外结合治疗痛风;
致力于临床科研一体化,对优势病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形成了基于“因消致痛”中西医理论及综合治疗方案,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围绕代谢综合征开展了系列研究,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形成了“扶阳运枢”理论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综合防治方案。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授权专利5项,主编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
供稿 | 崔崇嵩
初审 | 陈凌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
发布于:广东省贵州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