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餐厅,都在硬撑!
推开街面上任意一家餐厅的门,十有八九能撞见这样的场景:老板坐在收银台后盯着手机发呆,服务员比客人还多,菜单上的“招牌菜”划掉了一半,角落里的空调只开了一半——这不是生意淡,是在硬撑。那些亮着灯的门面,与其说是营业,不如说是老板用最后一点家底,给“关门”这个结果按下了暂缓键。
硬撑的第一根稻草,是成本压得人喘不过气。房租像把钝刀子,每个月准时割肉。一家60平米的家常菜馆,地段不算黄金,月租金也要2万5,老板算过账:“一天卖不到3000块,就是纯赔。”可现在呢?中午翻不了一轮台,晚上能坐满三分之一就算不错,周末的流水刚够交房租,工作日直接“躺平”。食材更是坐地起价,前阵子香菜飙到20块一斤,辣椒涨了三成,连冻品都跟着凑热闹,老板只能把“红烧带鱼”从38元涨到42元,结果老客嘟囔一句“吃不起了”,转身进了隔壁的连锁快餐店。人工更别提,服务员底薪从3000涨到4000还招不到人,招来的00后干俩月就跑,说“端盘子太憋屈”,老板只能自己上,又当收银又当传菜,累得直不起腰,还得强装笑脸问客人“口味咋样”。
更熬人的是客源被一点点掏空。以前靠熟客带新客,现在熟客自己都来得少了——不是不想吃,是钱包收紧了。白领们从“每周三次聚餐”改成“月底搓一顿”,还专挑团购套餐;家庭客带孩子来,点三个菜就够,再也不会大手大脚加硬菜;就连以前最稳定的“回头客大爷”,也开始计较“啤酒能不能买一送一”。有个做川菜的老板发现,现在客人进店先问“有啥优惠”,没优惠就转身走,他咬咬牙上了99元的双人餐,结果一桌下来除去成本,纯赚15块,“这哪是做生意,是给平台打工,给客人当厨子”。外卖更坑,抽成高达23%,一份28元的麻辣烫,到手只剩18,想涨价怕没人点,不涨价就是白忙活,很多老板索性关了外卖入口,守着空荡荡的堂食硬耗。
最磨人的是那点“不甘心”在撑着。开餐厅的,大多投了全部身家,有的甚至抵押了房子,哪能说关就关?某小区门口的面馆老板,盘下这个店时花了8万转让费,装修又砸了10万,现在才开了半年,关门就得亏20万,“再撑三个月,等旺季来了说不定能缓过来”。可旺季在哪?春天盼五一,五一盼暑假,暑假盼国庆,国庆盼过年,一年到头在“等”里耗着,等来的却是更冷清的街道。还有些老板拉不下脸,觉得“关店太丢人”,街坊邻居问起来,嘴硬说“最近在调整菜品”,转头就去ATM机取信用卡里的钱交房租。这种硬撑,像给漏气的气球打气,看着还鼓着,其实离瘪掉只差最后一口气。
更惨的是那些“拆东墙补西墙”的老板。欠着供应商的货款,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采购员电话都不敢接;员工工资发不全,许诺“下个月一起补”,却在偷偷挂出“转让”的牌子;甚至有人偷偷卖掉后厨的冰柜、前厅的空调,就为了多撑一个月。某湘菜馆老板夜里给朋友发消息:“每天睁眼就欠一万块,真不想干了,可看到厨师和服务员还在擦桌子,又说不出口。”这种撑,早没了当初开餐厅的意气风发,只剩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狼狈。
现在的餐厅,早就不是“口味好就能活下去”的时代了。房租、食材、人工三座大山压着,客人兜里的钱捏得越来越紧,连锁品牌还在疯狂开分店抢生意,小餐厅的生存空间被挤成了一条缝。那些还亮着灯的,不是在赚钱,是在赌——赌自己能熬到别人先关门,赌市场突然回暖,赌自己那点“再坚持一下”的执念能创造奇迹。
可奇迹哪那么容易发生?街面上“旺铺转让”的贴纸越来越多,那些硬撑的餐厅,就像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最后关门那天,老板往往会默默收拾好东西,在玻璃门上贴张纸,连“转让”都懒得写,就那么空着,像一个没说完的叹息——这叹息里,藏着多少个夜晚的辗转反侧,多少笔算不清的亏空,多少句没说出口的“算了”。
贵州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