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月 24 日,停牌近一个月后,五矿地产(HK00230,股价 0.94 港元,市值 31.46 亿港元)终于复牌,当日开盘股价便涨超 90%。
复牌前一日,五矿地产发布重要公告,拟以每股 1 港元的价格私有化退市。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五矿地产自 2022 年起已连续三年亏损,截至 2025 年中期净负债率攀升至 215.4%。
10 月 24 日下午,眺远咨询董事长兼 CEO 高承远向每经记者分析称,对五矿地产来说,上市平台已基本失去融资功能,如今股价已较高峰跌去九成,净负债率超 200%,再拖下去可能触发清算性条款。但私有化后因为报表不再公开,将有利于企业做减值、卖项目、拉战投。
2009 年以来便未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一则私有化公告,为五矿地产的上市历程画上了句号。
现任董事会主席何剑波 2019 年 1 月上任,至今已 6 年多。在其任期内,五矿地产也经历了房地产行业的剧烈变革,合约销售额从 2021 年的 260 亿元高点,降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22.9 亿元。
而五矿地产这次私有化的直接推手是控股股东中国五矿。
公告显示,要约人 June Glory International Limited 作为中国五矿的间接附属公司,持有五矿地产 61.88% 股份,私有化总代价约 12.76 亿港元将全部由内部资源支付。这一价格较停牌前股价溢价 104.08%。
从更深层看,私有化是五矿地产战略收缩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中国五矿逐步将资源向金属矿产、冶金工程等核心主业倾斜。
与此同时,五矿地产的上市平台功能早已名存实亡。自 2009 年以来,公司从未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过去 12 个月的日平均交易量约 44 万股,流动性近乎枯竭。
对于此次被私有化的原因,五矿地产在公告中也明确表示,公司的股本融资能力有限且已失去上市平台优势。尽管公司的业务基础依然稳固,但股份长期以来交易量低迷,价值持续被低估,限制了公司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能力。
此外,作为五矿地产转型的核心方向,产城融合业务虽在辽宁营口、广东惠州等地落地多个项目,但回报周期过长,难以缓解当前资金压力。
以惠州五矿哈施塔特项目为例,这个占地 100 万平方米的"奥地利风情小镇",曾被视为产城融合标杆。据惠州房天下数据,截至 2025 年 7 月,五矿哈施塔特别墅的二手房均价已回落至 6500 元 / 平方米,较 2018 年高峰期的 1.5 万元 / 平方米,回落超 50%。
相比之下,物业管理和专业建筑业务虽在 2025 年上半年分别实现 11.3% 和 111.5% 的收入增长,但非地产板块合计贡献仅占营收的 11.8%,难以扭转地产开发下滑的颓势。
也曾高喊"活下去"
集团官网显示,中国五矿旗下拥有五矿地产、中冶置业两个房地产开发平台公司,近年开发了如园、九玺台、万樾台、西棠、蔚蓝东岸等高端住宅。
与此同时,中国五矿旗下另一地产平台中冶置业的同期表现同样堪忧。2025 年中期,中冶置业净亏损 17.77 亿元,资产负债率达 90.71%,货币资金较年初减少 32% 至 11.3 亿元。部分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种"双平台"困境也促使集团加速资源整合。
每经记者梳理发现,2022 年~2024 年,五矿地产分别亏损 13.62 亿港元、10.16 亿港元、35.21 亿港元,累计亏损额超 58 亿港元。
而截至 2025 年 6 月,五矿地产总负债达 304.02 亿港元,净负债率 215.4%,而在手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 19.83 亿港元。
为缓解流动性压力,公司 2023 年、2024 年连续两年 0 拿地,2022 年也仅拿了一宗地块。
何剑波在年报中表示,公司首先要确保"活下去",把去库存、防风险放在首位,想尽一切办法增收节支,减少亏损。严守资金安全底线,努力修复资产负债表,确保债务"不爆雷"、交付"不烂尾"、发展"不守旧"。
五矿地产曾采取多项自救措施,尝试"开源节流"。可供参考的数据是,2025 年上半年,五矿地产营销费用较去年同期减少 49.2% 至 1.29 亿港元。
同时,五矿地产还在调整借款架构,增加人民币贷款占比及减少境外贷款规模,如 2024 年提取 5.7 亿元银行贷款置换港元贷款;2025 年 2 月与一家银行签订为期 3 年 10 亿元的定期贷款协议,置换到期的人民币点心债等。
截至今年上半年,五矿地产的借款总额为 213.09 亿元,而去年年底时借款总额为 216.83 亿元。
高承远提到,上市企业在退市后处理债务的常见手段包括债转股 + 展期、卖项目以及引入战投。对五矿地产来说,相关资产可以通过五矿系的关联公司进行重新整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每日经济新闻
贵州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