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乌克兰多地连续遭遇大规模空袭,基辅、日托米尔、波尔塔瓦等地接连传出爆炸与火光。面对这样高密度的打击,很多人不禁想问:除了核武之外,俄罗斯还能祭出什么样的杀招?
其实,现代战争的杀伤力早已不是“核弹一掷”能概括的。俄军最近的表现,恰恰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用体系化联合作战,去系统摧毁敌人整体作战能力,这才是俄罗斯手里最“实用”的大杀器。
超高强度打击:数字背后的作战逻辑
据乌克兰和西方媒体报道,仅一天之内,俄军出动导弹、无人机,配合空天军,对乌克兰多个补给、通信、后方枢纽实施了长达11小时的高强度打击。1000余枚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无人机等分批次轮番出动,打击面覆盖铁路枢纽、弹药库、无人机工厂、油库等。对基辅等核心目标,更是“六小时不间断”输出,可以说是在不断刷新乌军防空体系的极限。
展开剩余67%那么和传统战争“你来我往”的消耗比,这种体系压制的最大特征就是:不追求一锤定音的极限摧毁,而是用情报网+远程打击+无人集群,持续削弱对手的战役节奏与后方弹药、能源补给。
目标优先级背后:信息化作战的分层斩断
需要注意的是,俄军这轮打击并非无差别轰炸,而是基于长时间情报积累、数据融合。比如重点锁定日托米尔的波兰弹药库、基辅周边的后勤节点、无人机集训和补给点等。这种打法本质上不是“恐吓”对方民众,而是希望最大限度削弱前线的补给与调动能力,让乌军“后继无弹、后方不稳”,最终陷入系统性瘫痪。
更值得关注的是,乌方虽然能通过社交网络第一时间发布现场视频,但西方对这类体系打击效果的官方分析都相对低调。其一是俄军已经学会分批次、多波次“消耗”对手防空火力,其二是乌克兰后方的恢复力和弹药储备正被长线消耗。
红军村战役:包围与合围背后的“资源消耗战”
与此同时,红军村战线成了当前攻防的核心焦点。俄军动用多集团军、合计超11万人马,持续推进包围合围态势。并非简单依赖装甲洪流和正面突击,而是利用无人机和远程火力,不断“切割”乌军补给线,迫使守军失去后援、主动撤退。
俄罗斯总参谋部“围点打援”的思路很清晰:只要能持续消耗乌军的补给线和侧翼增援,无需正面硬碰,就能瓦解防线。这种打法背后,是俄军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不断修正、迭代的“体系战”理解。无人机打击、情报引导、远程火力、多线牵制,这些组合起来,比单纯依赖“核威慑”更让对手疲于应付。
现代战争“杀招”:不是一锤定音,而是系统性消耗
可以看到,俄军这波大规模打击,从“天基情报+网络渗透+无人/导弹混合火力”到前线包围战,都体现出体系化作战的思路。几颗核弹固然震撼,但体系打击能持续耗空敌方能力,让对手在没有“剧烈爆炸”的日子里,同样逐步丧失战场主动权。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俄军越来越多依靠多线协同、后方压制,而不是一味炫耀核威慑力。体系作战的“杀招”,是把对手打到失去补给、失去机动,甚至失去战场信息优势——不是一场“爆炸秀”,而是整个战场生态的崩塌。
发布于:安徽省贵州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